10月18日,央行召开了媒体沟通会。
会上,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对征信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万存知称,社会各界对征信有新的期盼,人人重视信用记录、人人参与信用建设、人人希望征信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央行征信中心的统计,目前查询信用报告的主体中,金融机构和个人几乎各占一半。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关注征信记录,个人信用意识也是空前高涨。
万存知称,目前百行征信已与241家机构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涵盖P2P、网络小额等,并于10月12日与部分机构正式开始系统接入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底可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万存知称,目前正在做这方面制度方案,这是下一步工作重点。“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研究通过替代数据(非信贷数据),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把一些征信、金融服务没有覆盖的人群纳入服务范围。”
百行征信年底提供服务
截至2018年8月末,数据库累计收录信贷信息33亿多条、公共信息65亿多条,为2542万户企业和其它组织、9.7亿自然人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接入各类法人放贷机构3900多家,日均查询企业信用报告29万余次、个人信用报告477万余次。
同时,央行年初向百行征信发放了个人征信牌照,截至目前,百行征信已与241家机构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涵盖P2P、网络小贷、消费金融等,并于10月12日与部分机构正式开始系统介入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底可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征信机构首先需要采集信息,才能提供服务,采集信息和提供服务是逐步扩展的过程。目前不是所有机构一次接入,这样难度太大,所有接入机构按照一定标准,成熟一个接入一个,因此初期百行征信提供服务的规模可能不会那么大,未来会逐步扩展。”一位征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百行征信将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形成互补,征信中心的信息主要来自于银行及部分证券、保险公司,百行征信的信息主要来自于非传统金融机构,初期合作的主要是一些网贷机构。另外,百行征信作为市场化机构,其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与各家机构互惠互利、商业合作。
前述负责人介绍,如果征信信息出现不良记录将会在多方面对信用主体带来影响。首先,到银行或其它机构借款会变得更难,要么借不到,要么成本高;其次,社会甚至政治生活会受到约束,比如现在招聘会看信用记录,竞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也会参考信用记录。此外,一些严重违规、恶意逃废债的主体,会受到部门联合惩戒,高消费、出国旅游都受到限制。
“近期我们把P2P平台的高风险客户、恶意逃废债客户,拉了一个高度关注的名单,将会在百行征信和征信中心的平台上,对社会提供服务。”前述相关负责人称。
监管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开展征信业务必须得到资格认可,个人征信要经过人民银行审批,企业征信要在人民银行省一级机构备案,没有经过审批备案的,都是非法征信活动。
前述负责人直言,现在的确很多平台打着征信服务的旗号开展业务,工商局数据显示,现在企业名称或业务范围里含有征信和信用服务的公司达50多万家。“这相当于无证驾驶,下一步我们会采取措施逐步清理,有些公司将面临转型。”
万存知说,征信信息的经济价值和安全压力是同比上升。我国征信管理下一步的重点,首先是要确保信息安全。
据了解,为确保征信信息安全,目前央行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要求征信机构必须对系统安全负责,该升级就升级;二是要求征信系统的接入机构采取措施,保证报数和查数环节不能出问题;三是对征信机构和接入机构采取年度考核评级,对高级别和低级别机构进行分层监管;四是在监管方面采取措施,包括非现场监管、巡查、执法检查等。
“总体来看,目前征信信息安全压力较大,形势比较严峻,不过风险可控。”前述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