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21日,由一本财经主办的“风控·命门 2018年第二届全球金融科技风控大会”在北京粤财JW万豪酒店成功召开。
在现场名为《信联是中国征信的未来吗——征信的未来格局和发展趋势》主题演讲中,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征信与大数据》作者 刘新海博士指出:
1、征信大跃进的背后,是我们对征信本质理解的欠缺。
2、信联发展目前挑战大于机遇。强势的政府、活跃的市场,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还在博弈中。信联能否解决中国征信问题,有待时间考证。
3、建议非金融征信平台,比如移动和联通的电信征信机构,解决电信内部的信用风险,也可以对外输出。电信征信机构应该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征信平台给信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很多先用后买的互联网经济服务。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
2017年4月21号,央行征信管理局开了一个个人信息保护的学术研讨会,那次会议上,央行征信管理局万存知局长发布了重磅消息:全国八家个人征信机构没有一家合格的,这给了征信行业一个沉重的打吧。
这之后的一年发生了很多的事。其实无论金融科技还是风控都与征信分不开,所以今天探讨征信的未来和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的征信体系
什么是征信?我们在中国怎么做征信?
我这样做一个比喻,我们的征信系统可以说是金融的高速公路,各种金融信贷平台,可以理解成各种交通工具,风控就是驾驶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征信系统,再好的驾驶技术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做点分析和展望。
我们围绕三个重要的征信现象来讲一讲中国的征信问题,中国征信的未来。
首先看一下基本征信系统,从2006年正式有央行征信系统,到2017征信格局是这样的。如图,从几个维度:征信机构、征信监管者、数据提供商、征信用户、数据主体这几个角度来分析。
官方的征信机构只有一个。监管方是央行征信管理局。 2018年之前唯一一个官方征信机构,成立于2006年,官方名称是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它是一个基础数据库,它也一直想成为征信机构,但是一直存在一些争议,但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征信机构。
它有什么特点? 全球唯一一个既是个人征信机构,也是企业征信机构、央行信贷登记系统,目前它的数据覆盖了四亿消费者和两千多万企业信贷记录,目前提供的主要产品有征信报告个人版和企业,信用数字解读,实际上就是信用评分,还有一个是关联分析。
央行征信系统自建立起来,很快把全国银行的信贷数据整理在一起,在解决处理信贷金融风险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良率大幅度降低,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清华大学课题小组研究显示,央行征信系统促进了GDP0.33%的增长。
但是央行征信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自身问题,有的与金融市场有关。
首先是整个金融市场服务不完善,覆盖的人群和企业还是非常有限的,1/3的人群被覆盖了,大量小微企业没有被覆盖。
其次是发展阶段问题,央行征信系统服务的对象目前仅限于持牌的金融机关,就是直接监管的金融机构。
再次是它自身的问题,它是一个类似国家机关的机构,运行效率比较低,缺乏市场化机构,产品和服务非常单一,市场需求非常迫切。
最后是市场机制问题。举个例子,我长期跟踪美国的三大征信机构,它每年能研发出上百个征信产品。而中国十年了研发的征信产品还非常有限,当然这不是由于人的原因,可能还是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征信大跃进
2015〜2017年,是征信大跃进的三年。征信这种比较小的领域,在中国引起的前所未有关注度。这在全球各个国家包括:东南亚、欧洲、美国等,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征信能这么大幅度的引起社会大众、所有金融机构、所有大数据公司的关注,所以称之为征信大跃进。
这个事情的发生并非突然。首先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兴起,这些新金融机构需要征信服务,央行征信中心是没法给他们提供直接服务的,或者提供的服务不够。其次互联网经济发展非常快,越来越多新用户的购买场景,我们需要有信用评分、信用决策工具。
虽然我们只有1/3的消费者有传统信贷数据,但进入大数据时代,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有丰富的其它非信贷数据或者其它相关的信用数据。
下图列出了央行征信中心、三大运营商、微信、京东的数据,我们看三大运营商和微信,他们的活跃用户远远超过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信贷人群,这些数据是可以辅助进行信用分析的。
这种情况下央行监管层面对市场化征信开始有所松动。
首先从个人征信来说,个人征信在2015年1月5号通知准备征信工作,掀起了大跃进的序幕。大量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和新兴的金融机构都要做征信,都要参与,甚至很多土豪还要参与。
其次从企业征信来讲,国家目前有130家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但这些机构都是比较弱小的,特别第一批备案准入条件基本上是等于零。整个社会,有50万家公司具有征信的字眼,但现在都在改。
最后资本市场的认可,出现了中国征信第一股。
征信大跃进带来的弊端。
首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大量的资金。
其次导致“征信”概念的混乱。征信与风控混淆不清,很多人理解的征信其实是风控,而且一切数据皆信用,只要有点数据都想着开始做征信,征信机构也没有门槛。
为什么征信大跃进这个泡沫灭掉了?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的加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在加强。
同时对征信大跃进我们引出了一些反思,征信产品是有公共属性的,那么民营机构如何保证公信力?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公司?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保证公平正义,赢得监管层、传统金融机构的信任?这也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征信大跃进的背后,是我们对征信本质的理解的欠缺。包括他服务的金融场景,他需要大量的投入,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金融和技术交叉的一个行业。
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信联
百行征信(信联),这是一个最近比较热的话题。但大家谈的比较少,或者谈的比较浅层。百行征信最近引起了很大关注。首先从几个方面来说,国外的主流媒体也非常关注,像华尔街日报,还有很多大数据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想加入这个百行征信。2018年1月,人民日报连续发刊5篇文章,对百行征信的美好未来进行描述。
百行征信有它的优势,首先是央行的公信力,因为它有很强的央行背景。其次互联网金融征信是有空间的。
但仍很大的挑战,一是商业机制如何能不完全利用央行的行政权力把数据搜集起来,拉着一些不太成熟的新金融机构一块来玩,用商业的力量把大家纠集在一块。二是能否采用市场化的商业机制、激励机制,让征信系统更加有效率,进而开发出一些更加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三是结合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做一些创新,面对未来飞速发展的市场。
上图是2018年以来新的征信体系,没有列出企业征信,为什么呢?
加红的表示2018年之后征信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对未来的征信体系做一个分析,探讨信联能否解决中国的征信问题?我的回答是能解决一部分。
第一,它在覆盖信贷人群和新金融机构上能做出一些贡献,但是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征信体系,还有待观察。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不是把数据搜集整合成信用报告就行了,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很长时间的研发。
第二,征信产品是一个办公用的产品,需要市场的参与,政府的监管,兼顾公平和效率。美国是征信最发达的国家,充分发挥了市场作用。我国的特点是强势的政府,活跃的市场,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感觉现在这个平衡点还没有达到,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还在博弈中。
第三,个人信息对个人征信冲击也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说这个冲击比较大呢?
中国征信的机会在于,一是强劲的需求,二是相对宽松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我把中国的个人信息情况整理了一遍发现一个问题,某些政策制定者他们不考虑消费者实际的需求,不考虑企业真正运营的情况,他们甚至想把欧盟最新出台的GDPR移到中国落地。这对个人征信,对风控都是极大的挑战。当然实际落地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他把紧箍咒给你戴上,就还是挺麻烦的。
第四,企业征信的挑战。刚才说了有130多个企业征信公司,相比个人征信来说,企业征信的特点是非标性,维度比较高,情况也比较复杂。中国目前的企业征信还存在很大的挑战,即使央行有很多的数据,企业征信的产品仍很难推出来,因为难度还是很大的。
中国征信业现在还没有走向成熟,没有找到政府和市场的平衡点。
国内有很好的机遇,我们有很多丰富的非信贷信用数据,或者信用相关的数据。比如电信数据、支付数据、社交数据,电商数据,心理测量数据。
我和我的团队长期对电信数据和心理测量数据进行研发和国外的一些机构在合作,尝试为中国的征信,中国的风控,提出一些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从征信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机构提供一些通用的基础产品,把数据整合。因为分散和不加工的数据是没有用的。可以通过征信的视角、思路把数据整合,提供一些通用的产品数据,这样大家做风控的时候就会省事、有效率一点。
这里提了一个政策建议。
非金融征信平台,我们建一个电信的征信机构,电信内部的信用风险能解决,也可以对外输出。
美国就有这种电信的征信平台,电信的数据不仅能反映经济活跃性,也有先用后买的征信含义在里面。这个征信平台应该好好利用,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征信平台给信贷提供服务,另外也可以为很多先用后买的互联网经济服务。
前面提到的50万个征信公司,2017年421之后,这些公司改名了,把征信改为信用,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靠拢。
征信挂不上了,就往社会信用体系上靠,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从2003年开始,就跟征信系统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没有征信就不会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想把信用的一些机制用于管理,我们是解决风控,政府是用于政府管理,不限于金融领域,还要社会性立法。而且还有2020年的目标,初步要建成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未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觉得和征信会有交叉、联系,但两个不是一回事。
结论是中国征信业现在还没有走向成熟,没有找到政府和市场的平衡点,这种博弈还是要继续,还要付出代价。
对信联的评价为时尚早,因为它才成立,不能说它太多的好话,也不能贬低,还要观察,中国的征信需求,现在是满足不了,这个缺口非常大,我们是有路,但这个路很窄很堵,还需要继续修路。而且有新的交通工具出来了,比如直升机出来的,我们要修机场,但现在只有一条路,还需要我们继续想一些办法,利用政府市场的力量。
最后说一下企业的监管和商业模式存在的挑战。
企业征信为什么要监管?个人征信需要监管是因为它涉及了个人的隐私,保证消费者的权利,保证公平正义。现在目前所有的企业征信机构都没有搜集金融信息,你对它监管有什么意义?这个牌照要么随便放,要么就取消掉。
演讲嘉宾介绍
刘新海 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征信与大数据》作者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L)获得电子工程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访问学者。曾在布鲁塞尔的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分析公司从事过咨询和数据分析工作,还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三项,并在数国际顶级期刊IEEE TKDE和人工智能国际顶级期刊IEEE PAMI发表学术文章。2016年与2018年先后出版了学术专著《征信与大数据》与《征信大数据: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