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定金膨胀金、满减红包、玩游戏赚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的内容推陈出新,规则更加复杂。有网友调侃“今年的双十一,不但欺负我穷,还欺负我傻”,“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
不仅如此,广大网友还要面对霸王条款,伪劣假货,网络诈骗等多种困扰,这个“双十一”因此变得让人摸不清头脑。中宏网记者整理了往年“双十一”期间常见的十大陷阱,以便让大家更清醒的进入这场眼花缭乱的狂欢中。
选自:中宏网
陷阱一:“定金膨胀”有圈套
为减轻“双11”当天的交易压力,有电商平台推出预售活动。所谓预售,即商家使用支付定金(订金)的方式,让消费者提前购买,“双十一”当天支付尾款,“双十一”后发货。根据预售规则,若尾款支付失败,定金不予退还,赠品不予赠送。
预售活动背后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许多商家刻意混淆“定金”与“订金”。一般来说“定金不退,订金能退”。今年天猫预售商品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而非“订金”,虽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则定金不退还。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提前关注商品价格,防止掉入“假优惠”陷阱。在缴纳“预售定金”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营销活动细则,不要未看清规则,随意下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提醒消费者:对于预售款,不要轻易支付定金,想明白了再支付定金。对于商家订金不退的,可向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有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陷阱二:先涨价 后降价
价优是吸引消费者“双十一”剁手的主要因素。为了制造“双11”的低价,先涨价后降价已经成为电商行业“潜规则”。
虽然2016年“双十一”前,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多部委相继出招,对“双十一”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然而依旧有不少商家打着“双十一全年最低价”的旗号却利用促销欺骗消费者。
今年11月2日,国家工商总局印发通知,规范双十一促销,提出“七不得”,包括不得发布虚假广告、虚报特价揽客;不得先涨价再打折,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消费者:面对商家轮番促销广告,消费者需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十一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陷阱三:下单易 退款难
双十一因交易量较大,不少商家以双十一为借口拒绝买家退换货,下单之后就不允许退款。
对此,提醒消费者下单前仔细查看商品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遇到退换货的提前与商家商议运费事宜,并保存截图等信息及快递单;遇到商家不守承诺或售假,向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陷阱四:“电商专供”鱼目混珠
同品牌的纸巾,为什么网上买的薄很多;同品牌的羊毛外套,为什么网上买的羊毛含量少很多?近年来,在电商促销中线上线下很难找到同款商品,而专供线上销售的商品被称为“电商专供”,这让消费者很难真正比价获得实惠,同时也被“专供”商品“耍的团团转”。
所谓“电商专供”商品,是指生产企业专门为电商打造且只在网上交易平台流通,与实体店销售产品型号略有差别的产品,其特点有二:一是销售渠道单一,只在网络上销售;二是价格优惠。该类商品通常按照实体店的某种产品型号做出某些改动,多数情况是为了节约成本,所以较实体店一般价格低一些,当然质量会差一点。
据了解,“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提醒消费者:“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遭遇“电商专供”上当受骗行为,消费者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维权,下单前仔细查看商品的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订单截图、与卖家沟通的聊天凭证等)。
陷阱五:赠品不能享受常规售后服务
电商促销的惯用伎俩之一是商品附带赠品,一般情况下,赠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卖家通常都会以是赠品为由拒绝保修。
以购买大家电送小家电为例,消费者购买冰箱赠送一个电饭煲,冰箱可以享受正常保修、退换货服务,而电饭煲却被明确规定不能享受质量问题7天包退、15天包换、1年保修的三包法规定保修。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醒消费者,下单前,对于商家宣传的活动页面进行截图保留,以防商家不按承诺发送赠品。法律早已有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赠品通常都没有发票,所以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时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
陷阱六:“特价清仓”实为劣质品
在以往“双十一”网购期间,制假售假类占比较高,部分商家借消费者抢购之机,抛售库存、滞销甚至是劣质商品,有的商家则是以次充好、以旧翻新,或大肆销售高仿造假产品。
平时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商品,秒杀时可能只需一元、十元。不少买家稀里糊涂的成了这些劣质商品的“接盘侠”。
陷阱七:朋友圈交易难维权
近几年,海外代购、朋友圈微商风靡全国,各种新兴渠道不断涌现。微信朋友圈买卖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模式,风险难控,更易出现假冒伪劣商品,事后维权非常困难。
因此,对于各类朋友圈代购信息、微商渠道,广大消费者要谨慎甄别。另外,要保留购物凭证、交易记录、与商家聊天记录等,便于日后出现纠纷时维权。
陷阱八:人气赚够 “特价”缺货
不少买家反映,一些店铺里“特价商品”经常付款后不发货,卖家的解释是“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还有部分无良商家放出“秒杀”信息之后,就在后台进行操作,自己买走秒杀产品,给用户以“商品太受欢迎被抢光”的假象。这类陷阱,看似并不严重,实际上不仅会破坏消费者们的购物心情,还可能造成一部分的财产损失。
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迷信”一些特价秒杀活动,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
陷阱九:虚假宣传
在网购中,医疗保健品仍是消费骗局的重灾区。当前我国保健食品生产行业的批号持有企业有2600多家,产品批文有1.5万多个,市场上的保健产品有5000多个,保健品生产企业约有5、6万家。其中不少企业规模小,有的甚至连经营许可资质都没有,但保健品疗效被夸大的广告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却屡见不鲜。
提醒消费者,在网店找到需要的商品后,不要一味听信卖家宣传。应多了解货物质量、功能、产品说明、售后服务、有没有保修甚至全国联保,同时注意评价,避免虚假宣传。
陷阱十:“木马”也来凑热闹
“双十一”期间,各种促销、发红包、中奖等活动较多,一些不法分子以“中奖”或者“发送红包”等形式进行骗钱。消费者一旦点开此类信息,很有可能就被窃取个人信息,增加账号被盗风险。
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期间,国内某主流网络安全平台当天共拦截钓鱼网站攻击5193万次,截获新增假冒购物钓鱼网站6000多个。“双十一”已成为网络诈骗活跃期,钓鱼木马、中奖诈骗、退款诈骗等不法活动,不断威胁着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提醒广大消费者,网店鱼龙混杂,不要轻易被“红包”、“优惠券”等宣传诱惑。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网站,不要轻易输入银行账号密码,不要轻易点击卖家通过短信、QQ、Email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或图片,以防误入“钓鱼”网站,或者遭遇木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