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使用人们的信用信息? 谁来评价人们的信用? 怎么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征信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在北京工作的90后刘莉习惯在网上租房、租车,她常常能享受免押金的“福利”,因为她在各个平台的信用分数都很高。
如今,人们凭借较好的信用记录,可以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福利,可以免押金骑行、免押金借还、免押金租赁,办事时可以少交一些证明材料……
信用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我国信用社会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然而,一些人在享受信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禁发问:谁能使用人们的信用信息?谁来评价人们的信用?怎么保护个人信息?近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一些企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打开支付宝App,进入芝麻信用界面,用户凭借平台评估的信用分,除了可以免押金享受信用骑行,还在租车、租房、物品借还等方面有押金减免等“福利”。此外,信用分还可以用于婚恋交友网站的个人认证,开展“信用社交”。
芝麻信用是央行此前规定的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之一。《工人日报》记者发现,与芝麻信用类似,多数试点个人征信机构,除了将个人信用信息用于信贷、融资等金融活动外,也更多地接入多元的经济社会场景。有一半以上的机构将信用信息作为出行、求职、社交等活动的评估参考。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当前“征信”概念已经在外延、内涵和使用场景、应用规模等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定义“征信”,看待信用的价值和建设路径需要面向金融服务领域之外更广阔的领域。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商业机构将信用机构的信用信息应用于各种场景时,需界定清楚信用信息的使用主体。
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表示,一些企业本身既有基础数据,又有借贷业务,再出个人征信报告,就会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在程序上难以保证公平。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则直言,有关机构要坚持公平、独立的原则,应当避免利用信用数据为股东、关联机构谋取非对等的市场利益,防止征信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谋取企业利益,并对他人权利、公共利益造成侵犯。
“不知道自己的信用分是怎么算的”
当下,不少信用机构对个人信用进行评分。习惯信用支付的刘莉发现,虽然每月都能收到信用分数报告,但“不知道自己的信用分是怎么算的”。
公开资料显示,8家试点中的个人征信机构采取的信用评估维度中,基本都包括身份属性、履约能力、信用记录、行为特质、社交影响等几个方面。有人对此表示了疑问,因为这似乎已经超出了央行征信报告所需要的数据范围。
对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时代,信用机构从非传统的信用变量上挖掘数据、形成标准是很正常的。在保证信息安全和市场公平的原则下,交由市场确认能更好地适用于商业竞争规则,不宜千篇一律。
而对于信用的使用,现在最常见的是:很多场景规定,只有信用分数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才能享受到某种“福利”。比如,某共享单车曾规定,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以上,才能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地享受免押金骑行的服务。
据悉,相关分数标准是由提供场景服务的第三方企业综合参考用户的信用情况来设定的。而各个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同,并没有统一的设定标准。
有人因此担心征信机构的分数“会把人分出三六九等”。对此,盘和林指出,为避免因信用分造成的非公平现象,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及时补位、激励市场竞争、鼓励市民重视信用记录等措施来完善,尽量将“非公平”降到最低程度。“市场难以做到‘绝对公平’,监管者需要以支持创新、监管包容、守好底线的思维来看待。”
“很难保证数据百分百安全”
除了信用分数的计算方法,更多用户关注的是信息安全问题。“只要上网购物,就难免自己的信息被利用。不论大公司小公司,都很难保证数据百分百安全。”刘莉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有分析认为,在利用个体消费者的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时,很多数据会涉及个人隐私,如社交数据、电商交易记录、通话记录等,这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生效,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性提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法规,特别加强和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征信机构首先会在硬件技术上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91征信媒体运营官张晴透露,91征信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分布式处理,建立标准化接口,直接把用户数据库串联起来,不再交由中央数据库存储查询,从而避免用户数据泄露。
芝麻信用方面相关人员则表示,除了技术手段,他们也在流程和制度规范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得到用户授权之后,数据的采集必须只在合法、相关、必要的条件下进行。
有专家指出,部分机构在数据采集上比较“激进”,应注意所有的信息收集、使用要在用户授权基础上,要坚持“一事一议”,而不是一次授权就无限使用。
据悉,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开鑫金服等机构近日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将征信信息纳入统一管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