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聚焦厦门。9月8日上午9时8分,备受世界关注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开启投洽会“金钥匙”。投洽会“金钥匙”可谓全球瞩目。上午8时,主展馆大门打开,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境内外嘉宾云集厦门,追逐商机,掘金“9•8”。
论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国民公公前段时间“一个亿的小目标”引来了吃瓜群众的广泛热议。巧的是,信用宝创始人涂志云也提出了“服务一亿个用户的小目标”引人侧目。
王健林在会上分享了一个关于投资的演讲,反响热烈。巧的是,涂志云也在本届投洽会中也做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互联网金融或者是金融科技发展,风险管理当然是核心,风险管理本身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应该是信用管理和征信技术。中国在这个领域跟国际的发展来比,有20年的差距。我从1993年开始就加入了美国一家开发了美国和北美行业标准的公司——FICO,这是一家非常传奇的公司,有60年的历史,我在那工作四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国家级别信用体系的开发建设,深深感觉到中国在这个行业的需要,我们的市场潜力非常的巨大。因为征信体系不发达,使得交易效率特别低,也使得金融机构、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我想从这个角度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中美金融科技差异
中美金融科技的差异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叫做互联网金融,美国没有这个概念,美国就是金融科技。在美国,30年前就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包括Schwab、eLoan、Paypal、Mint等。在美国,这是一个将近30年慢慢进化的过程,而中国其实大家都知道互联网金融元年是2013年。之前美国几十家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空白,中国一下子要填补上去,所以中国永远是把各种模式进行混在一起发展,所以中国是爆炸式的创新,我们什么都缺,所以一下子爆发出来。因为原因是30年的空白要去弥补。到今天为止,央行的征信中心有8亿人,但是有5亿的信用是空白。在美国30年前每个老百姓都有一个信用评分,你能不能租房子、找对象、找工作就是看评分多少,在30年前没有互联网、大数据的情况之下,人家早就解决了,而我们今天还没有解决。这是从信用卡对比来说,空间巨大。
信用卡是最普惠的金融产品,你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一张,信用额度可以低一点,但是在中国不容易获得,中国信用卡的通过率只有30%到40%,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发展,经过13年的数据有两亿多的持卡人,是全球最大的增速国家之一。但是我们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数据,一个国家信用卡借记卡差不多,在美国的信用卡比借记卡多得多。而中国是两亿多人持有4亿张信用卡而我们借记卡是全球第一,是40亿张。所以未来的空间是非常巨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为什么金融机构也好,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好,这么难发展,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风险包括道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
在美国三大征信机构的三家我们列了一个表,我们看一下,他们在全球最少的4千多人。而我们中国的征信机构就是央行的征信中心,大概也就几百人的规模,最好的民营就是芝麻征信两百来人,大家可以想想看,这怎么比。国外的征信产业从盈利收入来看,2014年的收入48亿美元,利润是13亿美元。中国除了央行的征信中心有利润以外,其他的都是刚刚起步,谈不上盈利。所以巨大的空间摆在我们面前。
征信行业相关法规现状
美国有十几部的法律在在保护征信相关的产业,最有名的是公民机会法案,这什么意思?早期在美国你作为一个少数人种,作为一个有色人种,比如你是一个非洲人,在70年代80年代想获得一个房屋贷款也不容易,你要做一个汽车贷款也不容易,白人银行家们就问你为什么要贷款,凭什么给你贷款?后来美国通过立法规定一些敏感的信息,比如你的种族,你的性别,你的身体状况这些数据不允许采集,谁采集谁违法。第二这些敏感的信息不允许在做评分的时候放进去,所以强迫美国的评分建立在非常客观,建立在用户真正的还款记录上,所以逐渐逐渐的美国的老百姓才能够贷到款借到钱。美国发达国家走到今天也是不容易,也是通过不停的立法,修正自己,才可以使美国公民获得比较平等的借贷机会。
香港也有过法律,叫做个人数据保护法案,大概在2000年左右通过的。在这之前,香港的征信机构只能采集负面信息,就是所谓的黑名单,就是你坏人才可以采集,好人不能采集,通过修改以后香港的好人坏人一起采集,这样的好处是能够给好人更多的好处,给坏人更多的麻烦。
中国目前在征信领域里只有2013年3月15日通过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然后在2013年12月份有一个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借着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才有今天有8张民营的征信的临时牌照,还有N多家做企业征信慢慢开始了。所以当年美国做征信也是一千家公司,最早是一千家公司做征信,30年前的时候经过反复的兼并收购变成三大巨头,再加上若干个小公司,目前是比较成熟的。香港一家公司,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体系,中国是央行征信中心,另外民营的芝麻腾讯等于8家机构,还有近百家没有牌照,所以中国在迅速的补位。评分机构没有,目前我们有推出了芝麻的评分。新一代的模式可能会产生,也就是说传统的征信基本上是建立在金融数据的基础上,央行为什么有8亿人的人民可以采集得到,但是只有三亿人的记录,因为只有三亿人有在银行借过钱,所以这三亿人的记录会在央行的征信报告里,还有5亿有电话,但是没有征信的报告。
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金融数据管制比较严,包括信用卡、贷款和支付数据为主,但是非金融数据其实很多,比如公共信息、法院判决等等、身份信息、学历信息、通讯信息、社交信息网络、电商、出行记录等等。这些是非金融的信息,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国要做创新一定要把金融和非金融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结合。美国这么多年来基本上以金融信息为主,其实有一个道理,就是他们非金融信息的表现形式已经表现在金融类,所以我只要看一个人你能不能管理好你的信用卡贷款等等,我基本上给你做一个判断,而在中国,因为金融信息不发达,所以需要大量的非金融类的数据进行补充来做比较完整的个人征信的评分。
所谓的大数据,我们把两类数据结合在一起,就可能是社交行为,有一些支付行为的数据,这种的大数据版的征信和央行的征信报告是不太一样的。那么评分就要考虑到很多了,可能要考虑到你的金融交易记录,也要考虑到非金融的交易记录,显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蚂蚁的评分,还有其他的评分,他们有可能是以非金融数据为主,再结合一些金融数据进行,所以中国本身有可能直接进入一个大数据征信的模式和业态。
大数据征信行业的机会
这里面的机会当然非常的多,我们落后意味着有大量的机会,机会在哪里?
四大机会:一个是数据的集合。当年美国有一千家机构因为需要在里面做工作,所以大量的数据需要整合,包括央行的数据库还是不完整的。
第二就是数据的开放,假设央行加上八家民营机构,他们的数据是不一样,他们能够彼此开放,还是又形成N多个数据的孤岛,这个需要讨论。苏宁有大量的数据是开放还是自己用呢?这些数据央行并没有,央行的数据他们也没有。假设有十个信息孤岛还是大家都开放,所以这个数据如何进行开放又是一个问题。
第三,数据的加工和产品化。光有数据是不够的。需要把数据做成产品,需要加工出来,加工成变量,加工成产品,这些金融机构才能够用。金融机构需要产品,需要中间变量,需要评分,在美国的金融机构用一个评分能做。比如房屋贷款720分就够了,这样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放贷款。所以有大量的数据的加工和产品化的工作要做。
第四,就是怎么去使用。假如今天这个分已经拿出来,芝麻分现在已经有了,你敢用吗?怎么去用?这需要大量的金融管理的人才,我早年回国的时候开始帮香港征信局做评分,做完了以后金融机构不敢用,不知道怎么用,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去学会用这些评分,学会用风险管理的工具来改进我们的业务,提高我们的效率。所以在数据的采集、整合、开放、加工、使用等各方面我认为都有相当大的机会,在中国征信市场上。
总结来说,我预测,中国在这个领域里落后美国二三十年时间,我们没有什么时间,市场又这么大,这种落后的反差和中国先进的数据技术和移动数据的反差迫使我们利用科技和大数据的技术进行一次比较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以我的预测就是中国未来在征信领域里未来十年有可能走美国过去三十年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