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征信》2016年第7期。本文为作者在“首届金融信用建设创新峰会”上的发言。

作者:王煜,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timg

各位嘉宾:

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首届金融信用建设创新峰会。今天结合我自己的工作体会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准确把握信用体系建设的内涵

我们知道,信用是经济交易的一方在承诺未来偿还的前提下,另一方向他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行为。信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把信用和诚信通用,比如说社会信用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其实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不可量化的,而信用是经济的范畴,是可以计量的。信用的缺失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如今信用建设的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可以说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都很重视。今天这个论坛也足以证明了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们将信用建设分为三个层次。我们内圈叫金融信用建设,就是今天咱们峰会的主题;中圈叫经济信用建设,或者叫经济领域的信用建设;外圈叫社会信用建设,就像我们知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以金融信用、经济信用、社会信用形成了内圈、中圈和外圈三个层次的信用建设体系。信用建设的关键是信用信息的分类、收集、加工、使用。按照刚才的思路逻辑分类,信用信息也分为金融信用信息、经济信用信息和社会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大家都非常清楚了,就是我们的贷款、我们的银行卡等信贷信息。当然广义的金融也包括证券保险等金融类信息。经济信用信息就是平时我们签了合同一方承诺偿还的情况下,另一方提供了商品或劳务,像我们生活中的买房、租房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的以经济合同为基础的信用信息。社会信用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政府部门、法院的惩戒记录等。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使用就要围绕着金融信用信息、经济信用信息和社会信用信息来开展。

信用信息分类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为政务信用信息和非政务信用信息。政务信用信息在我们国家又分为两类:能公开的政务信用信息和进行内部共享的政务信用信息。我们本届政府特别倡导政府的信息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非常态;公开是一般,不公开是特例,倡导政府信用信息的公开。现在政务信息的公开一个是政府各个部门自己的网站,另外一个就是国家发改委建设的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的集中平台,这个信息的公开是围绕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来开展的。政务信用信息不能公开的部分,要采取信息内部共享的方式,国家发改委也牵头了国家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主要是采集、加工、整合和使用政府部门间进行共享的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非政务信息的范畴,要依靠专业的征信机构来进行采集、加工、整理,那就要促进征信业的发展。人民银行作为征信业的主管部门,推进整个征信业的发展。征信是征集信用信息的行业,征信和诚信及信用不同。如果诚信和信用是我们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征信是我们达到信用建设目的的手段之一,也不是全部,因为我们还要靠教育、靠制度。征信就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采集信用信息,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然后提供给信息的使用者,供大家使用,来达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作用。

二、稳步推进我国征信业发展

征信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征信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有200年的历史,征信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有20年的历史。所以2000年、200年、20年是我们把握征信业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征信行业的特征有这样几个。第一,独立性。征信行业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它作为一个中介采集信息主体的信息,自己加工、整理,然后供信息使用者来使用。第二,有效性。采集的信用信息必须是质量高的、能反映信息主体真实状况的信息。如果采集的信息是垃圾进、垃圾出,不能反映信息主体真实的信用状况的信息的话,信息的有效性就有问题。第三,安全性。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调信息主体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涉及到我们个人的信息安全和保护,涉及到社会机构的信息安全和保护,甚至涉及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和保护。《征信业管理条例》就特别强调采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必须经过信息主体的同意。现在大家去办贷款也好,办信用卡也好,商业银行会让你签一个同意采集和使用本人信用信息的授权书,你不同意就不能采,不能用。征信行业除了独立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外,还有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这些内在的要求。

征信行业的发展最终会落脚到它的规模经济性。所谓的规模经济性,就是征信的信息在全国范围也好、在局部范围也好、在世界范围也好,不是垄断的,不是某一家机构或某一个平台可以垄断的。某一家机构或某一个平台把所有的信用信息都采集过来供大家使用?显然不是。但它也不是过度分割,信用信息的过度分割,很多的机构成为信息孤岛,那这个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是有限的。所以征信行业和征信机构的发展,既不能垄断也不能过度分割,它是一个适当竞争的市场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规模经济性必然表现在:经过了长期的竞争、兼并、重组,最终形成的大的征信机构不多。美国三大征信机构,三大评级机构,我们一般广义的征信是含评级的。有些市场比较小,人口比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也只有那么一、两家的征信机构。德国有一家公共征信机构和一家市场化的大征信机构,意大利和德国情况相同;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国也是如此,就是说征信机构的数量不多,当然开始发展的时候可以多一些,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不多的。我国征信业发展20年时间,到今天为止,在人民银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100多家,在人民银行备案的评级机构100多家,加起来两百多家,数量已经不少了,但是相对比较弱小,竞争比较激烈,有些甚至存在违规经营。

适应信用信息分为政务信用信息和非政务信用信息的状况,目前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双线推动的格局。第一条线是政府推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牵头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层面两个平台,一个是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二个平台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另外,各级政府部门还建立了几百家各式各样平台。如果我们把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建的和各级政府部门建的平台叫公共信用平台的话,公共信用平台的数量也不少,有几百家。而公共信用平台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可持续性。第二条线就是市场推动,即社会征信机构的发展。国家的公共信用平台和社会的征信机构双线发展,这种格局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独特的。机构的数量都不少,怎么样利用、壮大这些机构是我们今后征信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任重道远。

 三、努力建好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强调金融重要性所用到的词汇。当然,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所以金融的好坏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当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金融的日子也好过,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金融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集中表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起来了以后集中会反映为金融危机。金融信用建设,确确实实是一国信用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就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数据库,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金融发展和经历了金融的波动应运而生的。我们知道,世界范围内征信业的发展也是沿着这个脉络走的。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受损较重的国家的征信体系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也不例外,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整个信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多重贷款现象突出,过度负债现象严重,不良贷款率高企。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要求人民银行建立征信系统。所以从9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06年建成了国家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到2016年正好运行了10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本轮中国经济调整中,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和我国的金融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2200万户,收录了将近9亿的自然人信息,只要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基本上都在这个库里。这个数据库的日均查询量,企业征信系统是24万次以上,个人征信系统是230万次以上。我国M2已达140多万亿元(人民币),本外币信贷规模(包括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等)为120多万亿元,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对我国信贷市场的覆盖率达到了98%。现在还有一些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按照数据质量分级陆续的接入征信系统。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根据金融机构的需求,除了信用报告这个基础的信用产品服务以外,还推进了许许多多的增值产品服务。包括关联企业查询服务,信用报告数字解读,给金融机构推送的重要信用信息提示,征信数据的应用分析,行业的基准服务等多元化的征信服务。现在也还在继续开发新的增值产品,服务渠道也多样灵活。

在目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金融行业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征信行业同样面临着挑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和我们金融信用的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继续提高数据的质量,扩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开发征信新产品来满足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作用,继续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扮演重要的角色,助力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