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从招商银行零售信用评分卡看信用评分未来的发展方向

招商银行很早就致力于开发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精确计量风险,并持续推进量化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零售信用评分卡是量化工具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的努力,招商银行在零售信用评分卡的研发与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

招商银行零售信用评分卡体系分为个贷和信用卡两部分,分别由总行和信用卡中心负责建立和维护。

1433752434189

零售信用评分卡体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04年到2005年。招商银行携手美国三大征信局之一的环联公司,开发了国内银行业第一张零售信贷业务申请评分卡,主要应用于深圳地区的房贷申请阶段,为审贷人员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该评分卡是利用我行住房按揭业务建立的数据型评分卡,开创了国内数据型评分卡开发的先河。

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2008年。2006年底,招商银行再次与赛仕软件公司(SAS)合作,开发全国范围内的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申请评分卡。2008年,房贷申请评分卡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招商银行成为首家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房贷申请评分卡的商业银行。这次评分卡上线提升了房贷审批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审批效率和审贷标准的一致性,是招商银行个贷信用评分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招商银行第三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4年。2008年开始,招商银行作为国内首批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在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框架下,以新资本协议技术标准为基础建立了更为全面的零售信用评分卡体系。与原信用评分卡体系相比,新的体系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化和创新,主要包括:(1)评分卡覆盖业务品种从房贷扩展到涵盖房贷、车贷、消费贷、小微贷等几乎所有个贷业务品种;(2)评分卡类型从申请评分卡扩展到包含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三大类风险评分模型;(3)评分卡开发使用数据涵盖了个人基础信息、个人贷款数据、个人存款数据、信用卡数据、零售产品信息、人行征信数据等,数据范围之广超过以往任何模型开发。

2008年到2014年招商银行获批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这段时间,是招商银行个贷评分卡体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在实施新资本协议背景下全面深化的阶段。个贷评分卡体系在这一阶段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无论评分卡的数量还是基础数据范围,都随着业务的发展变化以及监管要求的与时俱进进行着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当然,也只有动态的体系才能够适应并引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

信用卡评分卡方面,2006年信用卡中心开始探索评分卡的建立,并于同年完成了第一版申请评分卡和行为评分卡;2008年-2009年对申请评分卡和行为评分卡进行了多次优化,形成了第三版申请评分卡和第二版行为评分卡,其中第三版申请评分卡加入了人行征信信息;2011年完成了行为评分卡第三版的优化,2013年对申请评分卡进行了第四版的优化。与个贷评分卡体系一样,信用卡评分卡2008年以来也是在招商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背景下不断发展的。

零售信用评分卡的应用

在不断开发零售评分卡的同时,招商银行也十分重视零售评分卡的应用。招商银行零售评分卡已在授信审批、额度核定、预警监控、贷后催收等方面有了比较直接的应用;通过映射新资本协议风险参数,零售评分卡也间接使用在贷款定价、分类拨备、RAROC计算以及经济资本计量等各个方面。

授信审批方面,每笔贷款根据申请评分卡分数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风险最低等级的贷款可以自动审批通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审批效率。同时,结合申请评分卡的分数和其他因素,为授信额度的核定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预警监控方面,每笔贷款根据行为评分以及其他风险特征划分为不同的预警级别,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例如调整额度、预催收等。个贷预警体系的建立,是将传统的事后被动式风险管理模式向事前主动式风险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贷后催收方面,通过催收评分卡的分数和其他风险特征,判断每笔早期逾期贷款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对于自愈率较高的贷款可以配备较少的催收资源,自愈率较低的贷款分配较多的催收资源和较高的催收频率,通过催收资源的优化分配,显著提升催收效率、节约催收成本。零售评分卡的应用提高了招商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了资本使用效率,而且进一步满足了客户需求,提高了客户体验满意度。随着零售产品的越来越多样化以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零售评分卡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零售信用评分卡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招商银行零售信用卡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银行业评分卡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余年间,评分卡开发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早研究评分卡的商业银行,都是出于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以及对国际先进风险计量工具的渴求。2008年以后,在中国全面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逐渐进入了先进风险计量工具的“全民开发”时代,零售信用评分卡已经从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比较陌生或懵懂的事物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日常工具。

零售信用评分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评分卡并非是万能的。评分卡考量的因素必然是有限的,对每一笔业务来讲,都有其个性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无法在评分卡中考虑的。因此,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将评分卡与其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以弥补评分卡的不足,而且仍需要依赖人工进行最终的决策,没有哪一家银行、哪一类业务可以百分百地依赖于评分卡。通常,业务的标准化程度越高,评分卡可以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商业银行就要更加依赖于其他策略甚至是人工决策。

零售信用评分卡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在西方也有了五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但其开发技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流开发方法仍然与20世纪80年代的开发方法相似,近期市场上出现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各种“分”,其开发方法也大体一致。不同的是,社会环境在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都给信用评分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源和更多可能的应用场景。传统的信用评分更多地依赖于金融机构内部数据,而新兴的非金融机构信用评分进一步扩展到社交及互联网信息。在人与世界交互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信用评分对信用的刻画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分只能依赖于金融信息的不足。我们已经看到,目前已经有机构开始研究如何结合金融信息和社交信息构建大数据风险管理体系,我们相信,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从招商银行零售信用评分卡看信用评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