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高效率、便捷与人性化,我国征信发展也沿着这一路线贴近人们的需求。信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话说得好,“有信用走遍天下,无信用寸步难行”。在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信用报告逐渐成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在办理个人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业务以及招聘求职、出国签证等诸多领域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我们想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只能本人前往人民银行的征信部门业务柜台办理,复印身份证,填写申请表,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很不方便。为满足社会公众多渠道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发了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并于2013年10月在全国9省市(含广东)试点运行。我怀着“尝鲜”的心情,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体验了互联网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全过程。
网页查找
我直接在百度中输入“网上查个人信用报告”,搜索结果显示多条有关的新闻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很容易找到了互联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网址,点击后直接进入平台界面。显示的平台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洁,而简洁中又蕴含着一份贴心。平台界面的右下方有一份用户指南,里面包含了8个指引,看完后我基本弄清了这个平台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此外,在界面的下方,还有4点温馨提示,说明了身份验证、私密性问题验证方式的通过率可能会不高以及查询结果非实时反馈等注意事项,向客户详细解释了平台从身份验证、私密验证和信息使用等三个方面维护信息安全所做的努力,使客户切身体会到平台在维护客户信用信息安全和规避信用信息泄露风险方面所做的努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对查询信息泄露的疑虑。
身份验证与用户注册申请
点击“用户注册”,映入眼帘的是一份《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详细说明了用户、征信中心的权利和义务等。这种协议我们见得比较多,无论是注册邮箱、注册用户还是安装软件等,都有类似的协议条款,以往我都是直接在《协议》下方选择“同意”进入下一步,但这次我静下心,认真地阅读每一项内容。《协议》明确地告诉我,不仅可以申请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而且如对信用报告上的信息有异议,还可提出异议申请,这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对于《协议》内容,我完全同意,进入“填写信息”环节。这个环节不仅需要我们正确填写姓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等基本信息,还需通过问题验证或数字证书验证的方式确认身份的真实性。数字证书验证是指个人使用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发行的电子文档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简单来说就是以插入银行U盾的方式完成验证。但无奈,本人没有U盾这玩意,只能选择问题验证来“验明正身”了。
进入“问题验证”环节,共有5个问题,分别涉及贷款额度、贷款办理城市、贷款办理机构、还款额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十分惊讶,这不是因为问得“刁钻”,而是因为这些问题好像似曾相识,但若不是本人还真答不出来。答题时间限时10分钟。这5个问题包括查询人某年某月曾经贷款的额度、某年某月曾办理贷款的金融机构、某年某月办理贷款的城市,以及查询人某年某月的通讯地址和身份证领取地等。这些问题是基于个人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身份信息和信贷交易信息来设计的。由于部分问题涉及到几年前的事,我只能努力启动我的记忆链条,将一片片零碎的记忆整理成正确答案。
私密性问题验证则需要用户对自己办理的信贷业务及自身信用交易状况非常熟悉,才可以非常准确地回答私密性问题,否则通过率不高。两种方式都有相当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能够有效确保个人信用信息安全,减少和避免身份盗用等引发的信用信息泄露风险。虽然身份验证的过程略为烦琐,但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严格的验证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完毕,之后进入到“用户名登记”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我们填写包括登录名、密码、手机号码、密码保护问题和保护答案等信息。此外,还有一个“注册成功当日需要获得的信用信息产品”选项,里面共有3个选择(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个人信用报告),并且有一点是“可多选”。对于绞尽脑汁“闯进”这一关的我而言,能多选必定会全选,可谓“不拿白不拿”。但后经了解,原来三种产品中,一个比一个内容详细,因此,用户按实际需要选择才是最佳做法。在最后一步输入验证码后,页面显示出“注册申请已提交,正在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及激活码会在24小时后发到用户手机上,使用激活码即可完成账号激活”。至此,我的注册申请也就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给平台处理。
注册信息审核与查询申请
第二天,当我的手机收到审核通过的结果及激活码时,一股欢喜从心底油然而生。怀着一份忐忑,我再次登录了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输入激活码,在按下“激活”按钮的下一秒,欢迎访问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界面出现在眼前。
此界面与之前界面的最大区别是,这个界面是属于我的专属界面,因为它是由我的个人信用信息组成的,样式依旧简洁,同样带有“用户指南”的贴心提示。界面左上方是“信息服务”栏目,里面有之前申请查询的信用信息产品。首先是信用信息提示,界面显示需要输入页面验证码,点击“提交查询申请”,并在24小时后再登陆查询。第二个产品是概要信息查询,需要同样的申请流程。而第三个产品信用信息报告,由于内容较多,打开之后又是5道限时问题,类似“问题验证”环节的题型。可能有之前的“闯关”经验,我这一路的冲锋并没有阻碍,3分钟回答完毕,但还是需要在24小时后才能访问平台获取结果。这些流程的设计应该也是从用户信息安全方面考虑的,想到这一点,我对平台的安全感再次加深了。
互联网信用报告获取
次日,我终于看到互联网“冲浪”获得的我人生的第一份信用报告。报告的内容不多,主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内容简洁,但清晰明了地汇总展示了我全方位的信用状况。比如最近5年内的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以及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详细信息。看到自己“清白”的历史,我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查询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快,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申请“关卡”,才让我觉得网上查询个人信用是安全的。尤其协议的告知与授权条款、身份信息核实等环节,让我感受到该平台对我个人信用信息的关爱和权益保护;内容简洁、操作简便、用户指南的贴心引导等,让我有享受贵宾专属服务的归属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段难忘的征信“网”事,我获得的不仅是良好的体验,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来源:《中国征信》杂志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