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中国式征信的独立思考”一文中提到了行业颇为关注的个人征信牌照发放与征信机构独立第三方定位的问题,如今距离央行一批个人征信试点公示已经过去11个月,仍无掷地有声的行动,行业预测众说纷纭,那么在套上了“中国特色”之后的征信产业如何安全渡过个人征信元年的第一个寒冬期呢?
辩证视角:法制的“感性”与“理性”认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将“科学立法”放在首位。科学是追求理性的,可预见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注重的是方法。“有法可依”是主观的、感性的认知,强调结果。在“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席卷之下,市场的无规律、野蛮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法律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也就激发了市场对科学立法的诉求。
个人征信在国内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而催生的产业,配套法律体系尚存空白,人民银行2013年颁布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提出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包括业务操作、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等;必须具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报告,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以上等,这一系列门槛的设定,目光都聚焦在了征信机构本身,而针对具体个人征信业务操作层面的细则缺位,而飞速发展的大数据征信业态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成长中的新兴行业永远是最难监管的。拿起棍子,是迎头痛击?还是咳嗽两声,拖着棍子走开?对于边界模糊的个人征信市场,置若罔闻显然是不行的,但是监管过度则会将哺乳期的婴儿扼杀在摇篮里。此前一直在和研究个人征信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专家几次畅谈征信法律的完善,近日央行总算低调下发了口吻“温和”的《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其初衷想必也是出自于此。千呼万唤始出来,却是意料之中的。保证金、现场检查、信息系统安全性要求等对于一批和大多二批机构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扼要的说就是“资本+人才+技术”皆而有之。
不难看出,监管者对行业还是持鼓励的态度。那么大数据、个人征信企业如何循着这突如其来的一米阳光,找准自己在行业的定位,备战寒冬期的新战场?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需要审慎考虑:
审慎征信链条:“数据+征信+金融”,再定位行业角色
大数据征信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诞生,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服务?什么是征信服务?这一点对于从业者来讲,在混战来临前,需要重新审视。征信的链条从下往上呈现出金字塔的形态:
征信链条:“数据+征信+金融”
一、 数据服务是基础,技术与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首先最基础的,也是体量最大的数据服务。所谓数据服务是指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建模等手段,提供数据增值服务的过程。目前代表性的大数据服务机构有:集奥聚合、聚信立、汇法网等,此类机构生存的法则为:数据的稀缺性,具体来说就是数据的维度与深度。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数据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当它应用到场景、产业里时,价值才会凸显出来。 所以对于数据服务企业来所,并不是抓取的数据量越大越好,比较理性的方式是瞄准金字塔的上层与顶层,切入痛点的产业,差异化的挖掘、分析有针对性应用的数据,才会在行业中屹立。比如房地产金融行业、汽车金融行业、物流金融行业、农业金融等都是亟待大数据反哺的蓝海市场。
二、 征信服务是杠杆,支点的选择当理性
征信服务是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全方位的信用评估,帮助决策者评估风险,优化风险定价的服务。信用是金融的基础设施,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中小企业授信的前期审核、中期监控、后期追偿等最有应用价值的是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如仓单、货单、流水、水电费纪录等,因此企业征信服务应该嵌入企业ERP或者供应链系统,那么对于企业征信服务机构来说,瞄准适合自己的产业,也就是金字塔的顶层至关重要。任何一套模型、任何一种算法、标准都不万金油,必须根据具体的产业背景测试、完善。这一点,金电联行、天创信用的战略布局还是值得学习的。 无论是从汽车供应链到传统金融,还是单刀直入农业金融征信,都是高瞻远瞩的。设想下,未来无论是底层的数据服务,还是中间的征信服务,其中级目的都是争夺最顶部的领地,未来健康的产业金融征信的业务形态应该是轮廓鲜明,术业专攻。
之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有一个记者问我,“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到底有多大?千亿蛋糕?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在美国成熟的信用体系下,决定市场空间的是价格水平与人口总数, 而在国内,个人征信的定价体系雏形都没有形成,况且在国内数据碎片化市场环境下,数据的获取成本将影响价格水平。 说到这里,征信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干的,征信是持续的资本、人才、技术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烧资本的行业,意志不坚的从业者,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引发价格风波与市场稳定。因此在P2P日趋理性,消费金融风生水起的大环境下,个人征信市场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要做好打持久仗的心理准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在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征的发放渐次收紧,首批个人征信牌照悬而未发的情境下,征信企业如何安稳度过征信元年的第一个寒冬期,我认为支点的选择应该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征信业务上的投入与企业战略定位想撬动的蛋糕,企业应做到心中有数,以此选择支点的位置。
三、 产业金融是终极目标,量体裁衣需审慎
当下,在扩大内需,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传统银行业纷纷染指消费金融产业,频频布局大数据风控与征信体系建设;地产开发商也逐渐由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移,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汽车行业在互联网的催化下,战场由4S店转移到线上;三农产业金融在领导关怀与政策扶持下,尝鲜互联网化、现代化管理;诸如此类,各种大数据、征信的场景革命,这背后的每一个产业对于大数据服务与征信服务的市场空间价值都是诱人的,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必须考量:如果有资本向你抛出橄榄枝,要买你或者整合你,你怎么办?
想清楚这点,企业首先需要反问自己: 这是一场纯粹的资本运作游戏?还是一场资源互补的强强联合?或是一场放眼未来的战略布局?这就好比创业者经常会被问一个问题:如果BAT瞄上了你,你怎么办?其实,如果有人看上了你,价码合适,就从了吧! 价码的判定关键看这场联姻背后的产业资源优势,阿里、大北农、招商银行、万达集团的尝试,都是伟大的迈进。
华尔街著名投资家、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吉姆·罗杰斯在《给女儿的礼物》(A Gift to My Children)中说:如果你们借钱,一定要提前还,至少要按时还。好的信用至关重要,坏的信用记录会困扰你许多年。这是成熟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是在国内,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每年年底债主拿着借条、承兑等各种凭证上门讨债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当下的信用体系市场需要教育,需要增加失信的成本,但是需要循序渐进。2015年监管者们也给市场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来,在激烈的一轮角逐胜负揭晓,未来群英混战的寒冬期,再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从容的面对竞争,或将迎来另一翻发展机遇。
以上,为最近与监管者、行业大咖及学者切磋思想后的一点感悟,供大家交流分享,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此案写于2015年12月2日@ 刘军 )
征信宝网站:zhengxinbao.com
微信公众号:征信宝
微博认证号:征信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