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搜狐互联网金融 吉莉
相信大家都会深刻地感受到,如今一大波互联网公司正在加速向金融业入侵,除了BAT之外,诸如京东、苏宁这样的电商巨头,以及原本属于科技控的小米们,也都在磨拳霍霍向金融,时不时地整出几件足以轰动业界的事情来。
前不久,号称对一切金融牌照都感兴趣的京东金融开始了其线下消费金融布局——联合中信银行推出联名信用卡。这张被称为“小白卡”的信用卡首度采取了全白的卡面设计,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被赋予厚望。据京东金融方面介绍,该卡将以泛90后为主要发行对象,用户通过“扫码赚钱”的方式分享全新的互联网社交体验,不仅可以在不同时段领取“白吃白喝白赚”的产品,还可以实现超长免息消费体验。
至于为什么想到去“做”一张传统信用卡,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给出的答案十分直白:过去的京东白条曾被监管层质疑为“虚拟信用卡”,但在不断地解释和澄清后,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不将“虚拟”两个字丢掉,直接做一张实体卡呢?
但京东金融并没有发行信用卡的资质,于是京东找到了同样在寻求跨界融合和创新的中信银行,在明确了各自的利益诉求后,二者一拍即合,再拽上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银联,“小白卡”至此问世。
传统和创新仅一线之隔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所有参赛选手而言,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尺度和频率无疑都是最大的,只要法律允许,哪怕是打擦边球,没有什么是互联网公司不敢做的事情。这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改变”之前反复斟酌,形成了一副极其强烈的对比画面。
除了具备一张普通信用卡该有的功能,“小白卡”的另外两个特性被外界赋予了极大关注:一是超长的免息周期,京东白条拥有30天免息期,中信信用卡则是50天,由于京东白条可用信用卡来偿还,这就意味着如果时机把握的好,“小白卡”用户可以拥有长达80天的免息周期。
较长的免息周期对于信用卡用户而言无疑是迅速拉升体验和好感度的利器,但兴奋之后冷静下来,不禁会发现这种开心对于“白条粉”而言似乎有点多余,因为根据京东白条的还款属性,任何信用卡用户都可以拥有较长的免息周期。比如,招商银行的最长免息期也可以达到50天,二者叠加后也可以达到80天,这就说明了超长免息消费体验并不仅是“小白卡”用户的特权。
社交流量入口成兵家必争之地
“小白卡”第二个较为创新的举措是在卡背面印上了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便能进入京东金融打造的互动社区,领取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红包,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个方面,给信用卡注入社交、分享、个性等互联网元素。
按照许凌的设想,引入“二维码”是想让“小白卡”变成一张让人无法放下的卡片,甚至成为像手机一样的高频应用,可以看出,京东金融在占领社交流量入口方面的野心逐渐膨胀起来,其消费金融业务也会借此拓宽线下实体消费场景,不断完善自身的金融生态圈。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看明白互联网公司入侵金融领域的惯用招数,即争夺社交流量入口和建立多元化场景:腾讯通过微信撬动了移动支付的崛起,为销售其他金融产品做基础,以实现做闭环交易的构想;原本凭借支付宝遥遥领先的阿里也终于意识到了社交流量的重要性,总算在今年升级了支付宝钱包,加入聊天功能;百度虽然拥有广泛的流量入口,但是由于缺乏社交性和互动性,百度钱包的吸引力对于很多用户而言都稍逊一筹。
从消费场景来看,BAT三家搭建的金融消费场景都十分丰富,投资理财、生活缴费、餐饮、娱乐等一应俱全,每一项都能催生一定用户粘性。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通过流量入口吸引用户,再利用消费场景留住用户,最后让处于核心地位的支付积累大量数据,进而为提供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打下基础,以打造完整的金融生态圈。
而无论从是社交流量还是消费场景来看,京东金融仍存不足,此番联合中信银行推出“小白卡”,就是一个补齐短板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消费场景,也可以有效地转化中信银行信用卡客户为自身客户,至于京东金融以后是否会借此机会改变现有竞争格局,仍有待市场检验。毕竟,在成为一家屈指可数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之前,京东金融还有太多功课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