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个人征信的“大棋局”悄然开幕,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抢滩

昨天(8月6日)是支付宝芝麻信用评分变更的日期,笔者正为自己的芝麻信用分上涨了15分而暗自开心时,又习惯性地随手打开京东金融APP还了一下上个月打的“白条”。于是,笔者发现在“白条”、“白条+”的下方出现了一个新的菜单:“白度”。

个人征信的“大棋局”悄然开幕,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抢滩

白度

这个黑白渐变的圆形表盘会展示以下三个信息:信用评分、信用评价以及“您的白°超过了**%的用户”。点击中间的数字会有一项说明:信用越好颜色越接近白色。笔者不确定该功能推出的时间,但通过线上检索发现京东对此的宣传仍然不多,应该还处于低调的试水期。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当下,“互联网+金融”也早就渐成气候。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可谓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成为互联网圈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也使得债务人信用风险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日益凸出,行业的良性发展呼唤更为完善的征信体系,于是一场个人征信的“大棋局”悄然开幕。

大浪潮:渐成气候的互联网金融

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都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放松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同样引人瞩目。在这种大的时代浪潮下,互联网金融便应运而生。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APP软件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概括起来,就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机构化并行不悖。

在这个大浪潮下,“三驾马车”(马云、马化腾、马明哲)的力量不容小觑。其中,平安作为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的代表,这里不做赘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结合自己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方面的能力,阿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腾讯作为该领域相对的后来者,利用微信红包实现了支付用户的原始积累后,也在不断地向外扩张。

目前来看,作为和阿里具有同样的电商基因的京东,其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布局也已经全面铺开。从支付业务、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个人信贷到众筹、保险、证券等领域都展开布局。笔者认为,电商平台入局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优势:

l  天然的用户优势。从电商用户到金融产品用户的转化要比其它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具有天然优势。

l  与销售形成双向促进。信用消费类金融产品能够直接促进销售提升,同时分期偿还可以在刺激交易量的同时赚取利差。

l  庞大的交易数据。基于自身平台产生的巨大的交易数据有利于掌握用户的信用特征,这是金融产品长远发展的根本。

大蛋糕:千亿级的个人征信市场

互联网的精髓之一就是从用户出发。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其实没有根本差别,同样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资、融资、支付。具体来说就是实现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以及贯穿其中的资金流动。

在支付环节,阿里和腾讯的地位别人已经无法轻易撼动,但是各类投资收益类产品和P2P贷款类平台却是遍地开花。然而,初期的野蛮生长过后,行业的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规范和监管。这其中个人征信市场就是一个纷纷看好的大蛋糕。

2014年,清华大学发布的《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报告估算,从2008年到2012年,征信系统每年平均改善了4103亿元人民币的消费贷款质量,而每年由于征信系统带来的总消费增加平均约为2458亿元人民币。

券商研究也显示,如果个人征信服务可以帮助坏账率降低0.5个百分点,就能形成700亿元的市场空间。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未来发展成熟之后,个人征信市场的空间很可能达1000亿元规模。此外,还会有交易额更大的企业征信信息,如果纳入征信体系,降低坏账率的话,市场空间或高达数千亿元。

风控将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竞争的核心,而一套完善的征信体系是风控必备条件。几家主流互联网巨头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这类型企业做风控有先天优势。可以预见,随着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主流的消费级的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将为中国金融的风控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棋局:抢滩布局VS长远发展

面对数千亿元的市场,互联网金融巨头们早就跃跃欲试、纷纷抢滩布局。早在今年1月份,央行就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个人征信市场由此开闸。如今这8家企业的验收工作已结束,牌照将于近期发放。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

个人征信的“大棋局”悄然开幕,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抢滩

拿到征信牌照的多家互联网金融巨头早已展开“殊死较量”,芝麻信用已经逐步推出基于信用评分的相关产品,还“牵手”北京银行开启了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征信的先河。与此同时,关于第二批个人征信牌照申请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近日,有消息称百度、京东金融、快钱、北京安融征信、拍拍贷等机构均有意申请第二批牌照,且部分已向央行提交申请。

国内的个人征信起步较晚,且信用征信体系一直由政府主导,征信系统格局单一。随着互联网普及、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征信的发展为征信模型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政府允许个人征信以后,个人征信的发展必将走上快车道,与央行的个人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然而,从长远规划来看,个人征信的商业化发展还得解决以下矛盾。

便捷生活vs个人隐私

在一个信用体系良好的社会,自然是人人受益的。每一个人基于维护自己良好信用的行为带来了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在未来,个人征信分数还可以当钱花,事实上芝麻信用已经上线了“花呗”、“借呗”、住宿、出行等信用服务产品。京东“白条+”计划为旅游、租房等行为提供了便捷。

然而,便捷的代价可能就是个人隐私的丧失。据称,未来除了银行、电商、电信、教育、医疗、公安、社保等部门的常规数据,征信可能还会将社交、游戏、搜索习惯等非结构化数据等纳入考虑。打车软件爽约、网购不签收、拖欠水电费等进入信用报告尚且还好,如果有人通过门禁记录你是否每晚回家又该如何呢?所以,征信和隐私的边界就需要厘清,毕竟人人自觉是最佳状态,但是人人自危就是另一回事了。

客观性VS全面性

对于个人征信而言,客观性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信用评级的缺失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评级,二是错误评级。实践证明,第二种缺失的破坏性更大。因此,不是所有的评级都能承担保障互联网信用体系安全责任的,互联网征信虽然可以利用掌握的数据尽可能地反映个人的信用特征,但是如何避免这个过程中的错误认定、形成完善的纠错机制依然重要。

全面性的挑战在于个体公司掌握信息的不足,作为个体企业,其评级过程必然受制于自身的业务模式。以首批通过的八家公司为例,其业务侧重就各有不同。所以,不同企业针对同一个人的征信报告存在差异就在所难免,甚至大相径庭。所以,未来如果整合征信资源,包括公共单位的信用数据将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竞争vs协作

对民营征信的另一个担忧是如何保证其公平性,这牵扯到不同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的问题。同样,在首批获批的八家民营企业中,部分企业的模式是既做基础数据,又出个人评级报告;部分企业之间存有多种业务交叉点,属于竞争关系。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出现篡改个人数据等不正当竞争?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公司之间的连连“厮杀”,消费者频频沦为绑在“战车”上的竞争筹码,这一幕在个人征信这盘大棋中会否再次上演?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领域更是如此。然而,涉及到百姓钱袋子的事情兹事体大,向来不得马虎。想想前有上月底“央行严管第三方支付”的征求意见,后有近期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样是风云变幻。不过,既然各大佬都已经局前坐定,那我们也希望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能够迎来一个充满信用的社会。(文章首发钛媒体)

【文 | 靳建刚 微博:@靳小满 关注媒介、热爱互联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个人征信的“大棋局”悄然开幕,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抢滩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