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12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联合全球顶级网贷行业会议主办方——美国朗迪(LendIt)召开了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会议主题为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与监管。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业界、学界专家百余位,参会嘉宾近五百位。本次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搜狐财经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全程参与报道。
本次峰会创新的设立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以互联网金融为题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
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姚乃胜:主要请教钟老师和各位P2P公司的嘉宾,如何较快的获取资产,并且获得较好的资产?这是P2P很重要的环节,中午也向Ron Suber请教过了,下午向各位请教一下。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我不算穷人,也没有资产能力。所以,我觉得你问Ron Suber,他会回答更好。
易BANK董事长任俊霞:很多平台是缺资产的,没有资产端。也有一些平台更可怕,没有资产端也没有负债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P2P也好,作为网贷公司也好, 非常负责任的和您说,像我们资产端的获取,尽管还是让我比较骄傲的,资产端的储备很丰沛,但这个获取不是我做了互联网金融之后才获取的,而是我们团队在金融业从业过程中面对的现实的困境,目前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现实的困境。我相信陆金所也不直接拥有资产,而是凭借平安集团板块下集团提供的资产。(我可能专注实体经济和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债券、债务关系、基础资产。对我来说,一方面靠我持续的、生生不息的跟随客户获取资产,另一方面,我平台的功能足够强大,也就是说打造供应链金融环境,发出他们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我想这可能是我最终的战略愿景的实现。我的问题回答可能解决不了你的困难,只能说我现在和将来怎么考虑和解决。
上海浦发银行战略部总经理李麟:这次大会和去年大会相比,我觉得又是一个进步。去年大会,好像还是线上线下PK,今年杨行长发言之后,我觉得是融合为主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两个问题是影响业态的两个外生变量,一个是监管环境,今天上午讲的,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什么样的格局。另外一个,有什么样的技术,就会改变什么样的规则。这两个东西,是商业机构决定不了的。这两个大前提下,我们是模式的创新,这是我们在座各位机构可以八仙过海显成效的地方。我们第一个问题,互联网精神是自由、平等、协作、共享,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是做这个行当的,可能我们都要放到一个报告里面。我说一个建议,比如P2P,其实商业银行做P2P的量非常大,我不是说新成立的微众和其它一些新成立的银行还要做,将来统计的口径上,银行系的P2P业务,进不进统计报告?我们既不能有歧视,也不能造成人为的分割。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有没有必要在统计口径上按业务,而不是按出生进行业务统计?我看了几份报告都有这样的问题,这算不算问题?第二,从这个范围上来讲,谈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要谈技术端,一方面要谈属性端。金融的属性,就是资产、资金、资本,这“三资”靠技术的链条来打通。这个技术的链条,将来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是一个主要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数字化。如何将资金流的信息,和物流、信息流匹配起来?可能是线上、线下共同面临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也不排斥,线下说结构性数据都是我的,线上也不可以说非结构性的数据、碎片性的、交易性的信息和碎片化信息都是我的,其实每一个都有导入端口。每一个业务模式不同,吸收信息肯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构化信息,一个是非结构化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在于沉淀,结构化的数据在于积累。长周期的数据和碎片化的数据积累,也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主题。综合所有,可能有两个,看看这次是否会引起业界关注。第一个英雄不问出处,做P2P,就是按P2P的业务来进行统计或者来摆布。第二,主线还是要看趋势,这种趋势,可能数字化是主线。
汇付天下有限公司总裁周晔:刚才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在P2P这里,整个资产和投资人的比例,现在是严重失调。以我们来讲,我们托管了700多家P2P公司账户系统,在上面开户的人数,投资人账户超过了500万户。真正在上面投资过、有一次记录的,大概是在34%。我们可以看到,整个P2P是严重缺资产的,我们看下来,很多平台,大概一个月可以推上去一个标的就不错了。反过来,出路在哪里?刚才杨行长讲的出路,确确实实应该是非常好的出路。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部分的托管,中国注册的私募基金,应该超过1万多家了,这个速度,相信未来的3到4年,会有4到5万家。我们还看到大量资产管理方面的公司,业务也在迅速的扩大。回过头来,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行性?把那些私募资产管理,你去报备过的也好,拿过牌照的也好,作为资产的获取,靠P2P获取这些资产。它也许生下来不具备这样的基因,或者人才结构并不是这么构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金融,把很多银行的初表或者是私募基金、资产管理,把P2P资产方有效融合起来,P2P最强的还是能够吸引非常多的人在这里开户,可以吸引很多P2P的投资人。如果我们在资产端能够让P2P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包括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有效结合起来,整个互联网金融,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就可以建立起来。
我谈一些个人体会,谢谢。
信而富王征宇: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从我们信而富公司的角度来说我想提几个问题。刚才大家用的语言都是资产端、负债端。今天的会上也有不少银行界的领导在这里,我两个月前在美国参加会议,那里基本都是P2P在美国的从业人员,包括其它国家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多投资机构,银行几乎没有人出席。刚才大家讨论过程中用的语言,比如资产端、负债端,这些语言在美国的会上没有人用,在我们公司用的语言叫借款人、出借人。对我们来说,不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借款人不是我们的资产,出借人也不是我们的负债,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服务机构。这里面说明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理念,和P2P的业务本质可能还有一些不一样。
另外一个要讨论的词是“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美国没有。因为互联网是技术,金融不需要解释了。金融有很多年的历史,金融比很多技术出现得都早。电话、电报技术出现的时候,没有人认为要叫电话、电报金融,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技术,也不会叫什么什么金融。一种技术手段和金融绑在一起,是不是金融使用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就叫互联网金融?或者使用这样的手段从事金融服务业务就叫互联网金融了?里面的本质属性和前面的话题有关,是不是在你的资产负债表?你是什么定位?你可以说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这是世界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中国互联网金融,所谓P2P面临的本质困难是什么。刚才一排各位领导提的问题都是找借款人难,找出借人容易。大家都说今天中国有数以千计,你相信哪个统计数据?有1000家,也有2000家。这么多P2P机构,把他们服务的借款人加在一起,我们自己的判断,这个数量以百万计。中国13、14亿人口,这么一个国家当中,央行征信局的数字,全国8亿人在央行的数据库里面。3亿从银行借到钱了,5亿人没有借到钱。很多人在杨行长的数据里面。这么多的人要借款,为什么借款人那么难找?为什么几千家P2P从业机构加在一起,借款人数只达到百万级?刚才汇付说到,一个月有没有一单都是问题。也就是说,整个行业面临最基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好质量获取客户的手段。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所谓的P2P还没有破题。今天任何一家成型互联网公司,没有百万、千万级客户,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干互联网的。唯独互联网金融,几千家,大家开会很热闹,多少客户?全中国的P2P借款人加在一起百万级。如果这个数字放到比较小的国家还能说得过去,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还没有破题,讲P2P还没有找到成熟的业务模式。今天中国有没有一家P2P机构站起来一说,大家都说这个模式OK?没有。统计报告,任何一种模式出来大家都说这种模式不可持续、无法挣钱等等,各家机构找到一个所谓的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质量可以的获取客户手段,这个问题是我们行业亟待解决的。
我在这里提这么一个问题,我没有答案,只是觉得我们今天中国P2P所面临的问题,远不如从业人员、监管机构、整个行业所认为的那么乐观,我认为这个路很宽、很广,但是整个行业怎么解决?刚才我提到一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成型的方案。所以,我们讲2.0、3.0,媒体怎么忽悠我不在乎,我们自己不要忽悠我们自己,作为从业机构,我们活着最重要。
我就说这些,谢谢。
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针对王博士提到的互联网金融,泱泱大国只有几百万借款人,让我联想到,解决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有借款需求的人很多,有钱可以出借的人也很多。因为信息不对称,出借方和借款人之间无法很好的评估,让我想到,中国有8亿的活跃、信贷需求的潜在人群,如果有一套体系,让这8亿人的风险都能够很客观、准确、简单的展现出来,什么时候我说我有借款了,你看一个简单的指标就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借钱给他,借多少钱合理,根据他的风险水平,多少利息率是简单、公平的,这样就可以创造一种条件,不是只让几百万人可以得到P2P借款评估,而是几千万、几亿。任何一个人的信息都能被客观、准确简单呈现出来,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怎么做到这一点?央行征信中心已经有近3亿人有活跃的信贷记录,而刚刚在发放商业化征信牌照,又在鼓励各种各样大数据规范化的把中国消费者的信息集中起来,如果可以创造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把信息串联在一起,综合反应每个中国消费者的信用水平,以美国为例,每个美国的消费者都有一个信用评分,那就可以打破信息费对称。让8亿信贷活跃人群,只要有信贷需求举个手,出借人都可以快速、批量化、可拓展的决定是否可以借钱,收多少利息合适,这适用于银行,也适用于P2P。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我认为王博士讲的情况非常客观。信贷交易当中,最关键还是风险管理。这里面包含着对行业的了解、对人的了解。所以我说第一点,之前我也讲过很多次,97年我到美国,那么发达一个国家,对我首次授信的陌生人来讲,美国的信用体系谁敢给我贷款?就在我楼的地下一层,有一种便捷的方法了解我方方面面的背景。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问题,但并不是说有了信息就意味着你有了客户。
第二,关于所谓的信用评分。美国信用评分的条件是什么?
陈建:基础数据库。
王晓蕾:他们评分的条件是过去六个月有活跃的信贷记录,也就是说有人已经分析、评价过他了。就拿我来说,基金世行工作人员协会给我发了信用卡之后,6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些其它的信用卡,为什么?因为我已经用了基金世行的信用卡6个月,所以才会有纪录。过去几年,我们市场上弥漫着有一个神奇的分数,这个分数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有点天真。
钟伟: 当你使用负债端资产端,你一定认为投资人的钱、借款人的钱是你的,其实那些钱和你没有关系。所以,用资产、用负债这个词,的确稍微有一点点麻烦。我个人理解,P2P平台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没有办法界定谁是借款人、谁是出借者,这个角色随时都在变。基于这样的想法,P2P在中国最有可能打破的,或者获得进展的是在两个圈子。第一个是亲属,第二个是熟人。亲属圈,为什么一个贫困的亲属要买一套房子要借钱,或者富裕的亲属想借钱买房亲戚朋友不帮他?道理很简单,你要凑200万在上海付首付,你向朋友借150万,人家也不好意思谈利息。所以中国民间借贷,亲戚间的借贷,大多数是非市场化的。非势场化可以借助P2P平台解决,如果我有一个亲戚要借200万,我自己不愿意借给他或者没有能力借给他,但是有一个P2P平台,我可以向另外几个亲戚、朋友说,他要借的钱是这样的额度和期限,可不可以?我就是信用担保、尽职调查方,也是合约执行的监控方。所以,这样会有很多民间融资,亲戚至今的融资通过P2P顺利的完成,这是比较好的。只要价格比银行的优惠,他们愿意借。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要做房贷,比银行优惠一些,熟人间还是有可能的。另外我指望80后、90后或者更多年轻人,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非常漫长,有的时候他们需要借一些钱,向谁借?还是这一群人当中最牛、最讲信用的人借。这个人可能会把其它的大学同学、工作的同事建立起一个接待关系。陆金所做的,基本是介于后面的方式来做。即便熟人圈、亲戚圈通过P2P的方式进行借贷,也需要平台做很多的努力。例如说平台需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平台上一共借出了多少人、借入多少笔,平均收益是多少,违约情况怎么样,等等,对我有一个个人评级,这个信息披露非常充分。这样的情况下,随着慢慢积累P2P才可以完成起来。所以大家做的P2P,就跟传统的电网一样,有供电、发电、输变电端,倒不过来,供电不能变成发电,发电也不能变成供电。像中国银联,有发卡、商户端,银联是一个信息转接端。如果总是单向的,不是机遇平台的,不是基于复杂网络的,P2P就很难做。或者说,如果我们意识到你这个平台是让千千万万有优惠信用的人,他自己就是银行家,自己就有信用,在平台上他的信用、金融才华被发挥到极至,这个平台才能解决现在5亿借不到钱的人怎么借钱。如果有6个月或者更长的信用记录,这些人还是借不到钱。
人人贷杨一夫:今天叫互联网金融峰会,每次类似这样的会议上讨论最激烈还是P2P部分,互联网金融包含很多其它内容,作为P2P的细分领域从业机构,我们也觉得大家关注是好事。但大家没有必要太纠结形式,在我看来,P2P最早诞生,包括在中国有了一个很快速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民营资本,希望在金融服务的领域有所作为的过程中做的一些模式创新。所以,这个模式本身未来还会继续变、继续发展。我们去关注现有的世界,把它弄清楚P2P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把这个模式怎么坚持,我觉得没有意义。最重要,我们做事情应该不踩红线,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第二,怎么更好的服务好我们真正的目标客户,其实就是服务金融消费者。不管传统银行用了更好的技术手段服务了他们,还是新设立了一些类金融服务的机构,然后做到了这样的事情,我觉得都是好事,没有必要纠结具体模式应该怎么样,我觉得不应该那么的局限。
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陈欢:我觉得刚才大家提到关于获取资产获取借款人方面的,我补充一些我们的想法。首先,我们看到中国所说的P2P行业,过去每年百分之几十、几百的增长,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说借款人找不到,我觉得这不是很正确的命题。但看到每一家,每一家的增长率又不是那么快,我觉得和市场迅速分散,所以大家存在过度竞争的情况,这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从借款人如何高效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市场需求。中国市场的借款人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大家没有太多的质疑,因为这样的需求是存在的。有了市场需求,如何有更好的营销渠道和方式获得这些借款人?像信而富的王总谈到了,信而富,对宜信来说,在APP上推广一些急速接待模式,很短的时间也有很多的借款人,这都是很好的渠道。王主任说,在美国办了信用卡,就有后续其它机构给你做营销的推广,就是因为有针对性的营销渠道。这样的营销渠道,在国内也没有完备的体系支持,可以让你做更好的推广。这个过程中,有了营销推广之后怎么发展?金融,信任起很重要的因素。借款人对每个品牌的信任度,仍然有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中午和一个媒体记者聊,P2P看起来很火,但媒体去做P2P新闻报道的时候,点击率都很低。在行业之内,大家觉得特别火,但这个话题在公众层面大家的认识仍然不够。大家并不觉得通过P2P的平台可以借到资金,让大家对这个行业信任,推动下一步借款人愿意通过平台借款,我觉得非常有帮助。
王庆:谢谢主持人,因为我们是一个讨论,我们就可以放开,讲一些突发奇想,刚才王总讲的特别有启发,于是有这个想法,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不是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伪概念?
因为我们中国所为的互联网金融正好是中国的金融创新或者金融自由化叠加了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于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很多互联网金融跟刚才钟教授讲的纯粹的P2P,或者比较纯粹的形态距离差距很远的。我们讲的互联网金融和美国讲的也是差距很远,那个可能是比较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而我们中国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核心,它的内容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只不过批了一个互联网的外衣,于是在中国产生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刚才王总提的问题非常好,为什么电话电报发明的时候没有出现电话金融和电报金融,为什么中国就有互联网金融概念,美国就没有互联网金融概念。我提出来供大家拍砖,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核心内容是金融创新,只不过在互联网这样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发生了,于是批了一个互联网的外衣,核心还是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
融360创始人叶大清:最近市场很动荡,本来也有一些思考,刚才几位嘉宾的讨论蛮有意思,我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个是P2P这个行业,或者互联网金融P2P这个行业,我们是不是低估了整个行业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第二个问题,不管是银行征信还是一些征信公司,在商业化我们很多公司也在建立自己的风控体系、模型,也在跟一些机构做测试,我们是不是高估了这些数据、风控系统或者模型的价值。据说今天是台风天,据说是1949年以来华东地区最大的台风,我的比喻就是整个消费行业、P2P行业是在中国行业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经济危机或者说金融危机的,我们大家都没见过也没见识过。所以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不是低估了行业系统性风险,而且高估了数据模型的价值。还有一些跟资本市场相连的行为,像P2P配置,半年以前有人提出P2P配置,其实是对这个行业会有一些很不利或者毁灭性的影响,我们可能已经看到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业,我们是不是要批评也好,或者抵制也好,我们更多是从策略或者战略方面,不要让我们P2P行业融资,跟股市,借钱炒股,我就提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会后探讨,或者会后持续的讨论。
征信宝网站:zhengxinbao.com
微信公众号: ixinyong ——这里有关于一切的信用和信用的一切。